MENU

融化中的冰之島
2018年7月中,格陵蘭西部小城「伊納蘇特」的居民,發現家門前的港口,漂來一座高約30層樓的巨型冰山。有人拍下極為震撼的畫面:一整塊的冰突然從冰山上崩落,激起一波波大浪,港口的船都跟著上下跳動。居民們趕緊收拾家當逃到高處,全區進入緊急狀態。 因為一年前鄰近的小鎮,就有四個人被冰山崩落引發的大浪捲走,葬身海底。

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,10月初發出警告:全球最快在2030年時,就會突破升溫1.5度的臨界點,到時極端酷暑、怪獸颶風等異常氣候將更加劇烈。住在台灣,可能只在天氣炎熱時,才感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。 距離我們15,500公里的格陵蘭,是氣候變遷的前哨站,早已深刻感受到地球溫度失控的情況有多嚴重。

從格陵蘭的英文名字Greenland來看,會以為是個蔥郁青翠的綠色島嶼。實際上,這個面積廣達210萬平方公里,比台灣大60倍的世界第一大島,超過八成的面積都被冰覆蓋。科學家估計這個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冰凍之島,如果島上冰川全部融化,流入海中,全球海平面將上升約6.5公尺,嚴重衝擊各國沿岸地區。格陵蘭的融冰問題,不只對全球安全、環境、政治、經濟等各個層面產生衝擊,就連距離遙遠的台灣,都可能深受影響。

重視環境傳播責任的TVBS國際新聞團隊,長期報導氣候變遷議題,經過幾年的規畫,終於前進格陵蘭。TVBS國際特派員林宏宜和攝影記者連裕閔,在長達24小時的飛行旅程後,才降落在格陵蘭的西部小鎮,伊路利薩特。

《冰之島融化中—前進格陵蘭》特別報導,除了從海上、陸地和空中的角度,立體報導格陵蘭融冰中的變化,也深入民眾的生活,親身了解融冰對當地帶來的影響,以及政府和民眾的因應措施;同時訪問台灣深受淹水之苦的民眾,和氣候變遷學者,共同了解海平面上升的衝擊。TVBS更和hTC 虛擬內容中心合作,首度製作虛擬實境(VR)版的格陵蘭氣候變遷現況,整合電視、平面和網路呈現形式,以跨領域跨媒介的多重數位敘事,呈現氣候變遷對全球和台灣的衝擊。

格陵蘭每年流失的冰量:2870億公噸。

格陵蘭每年流失的冰量:2870億公噸。

格陵蘭小檔案-首府:努克
國土面積:216萬平方公里(全球第12大)
人口: 56,000人
怎麼去:由台灣飛至冰島或丹麥,再轉直飛班機

海洋-冰山融化中
伊路利薩特(Ilulissat)一字,在格陵蘭當地的因努特語中,就是冰山的意思,也是格陵蘭的第三大城。壯觀的冰峽灣離港口不遠,旅遊旺季時,總是可以看到許多賞冰船穿梭進出。

採訪團隊搭上賞冰船出港不久,就駛進大自然打造的冰雕藝廊。有的冰山高聳如摩天大樓,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亮;也有剛從冰川前端崩落的巨大冰牆,雪白厚實,散發著森森寒氣,像是影集「冰與火之歌:權力遊戲」中的北境長城一般。

格陵蘭春夏海冰面積消退圖

資料來源:NOAA


「我們現在看到的冰山在10年前,大概都有現在的兩倍大。」隨船的生態導遊Zita說,這些冰山看起來壯觀,但跟從前比起來,體積小很多。

想像現在看到所有的冰山,體積再增加一倍,那樣的景象會是多麼地震撼。這些冰山來自格陵蘭陸上最大的Sermeq Kujalleq 冰川,也是全球流速最快、最活躍的冰川。每年崩解在海面漂流的冰山,總體積超過46立方公里。但是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,如今冰山體積越縮越小,一個夏天就可能消失的無影無蹤。






「海水的溫度很重要,因為暖化的海水,會從水中造成冰山融化。以前冰川末端都延伸到海上,但現在消退了許多,很難見到海面上結實的冰了。」Zita說,極區環境反映了全球氣候的劇烈改變,北極地區暖化的速度,是其他地方的兩倍,這種「北極放大效應」,已經嚴重影響格陵蘭的海冰覆蓋率。

如果把北極想成一個冷凍庫,海面上的冰,就像是冷凍庫的門,因為白色的海冰,能反射將近九成的太陽輻射,維持極地的寒冷氣溫。但海冰消退,等於冰箱門大大敞開,露出的海水受到陽光照射時,吸收的熱輻射高達八成。變暖的海水不但使水面下的冰山加速融化,還釋放大量本身就是溫室氣體的水蒸氣,造成極區大氣溫度升高,地表的冰也跟著融化。以往到6月才開始解凍的格陵蘭,現在提早兩個月入春,航程中經常可以聽見冰塊崩解掉落的隆隆聲,這樣的景象是新常態,但並不正常。



全球淡水來源分布圖

資料來源:NOAA


越靠近冰川,海面上出現越多剝落不久的碎冰,隨船人員撈起一塊,對準縫隙以冰鑿用力敲下去。冰看起來相當硬,敲了半天只崩落幾小塊,丟進水杯裡,馬上像汽水一樣冒出泡泡。

「這塊冰大概有萬年歷史了,在形成的期間,裡面有許多空氣,所以冰融化的時候,這些空氣就會釋放出來。」Zita解釋說。

雖然當下體感溫度只有攝氏-16度,但遊客一聽到工作人員說冰塊來自萬年冰川,都不怕冷的抓起來丟進嘴裡,採訪團隊也一人拿了一塊嚐嚐看。這碎冰其實是陸地的淡水凍結而成,味道和普通冰塊沒兩樣。這樣的陳年老冰經過長時間壓縮,密度大,抗融能力也強。不過根據NASA科學家的追蹤報告,現在海上的冰層面積不但縮小,年齡超過4年的老冰層,跟20年前的面積比起來,只剩下不到一成。佔據大部分面積的是鬆散的新冰,往往抵擋不了高溫和強風,迅速融化。也讓嘴裡漸漸化成水的冰塊,突然多了一點苦澀的滋味。

相關報導: 冰川融地球有難! 海平面升地震變更多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940242
海陸空紀錄冰山 強勁北極風融冰殺手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940218
暖化「冰山」一角 前進格陵蘭探融冰危機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940215

海洋- 隨暖流北遷的魚
格陵蘭餐廳菜單上,最常看到的食材是海鮮,除了常見的魚蝦,還有罕見的鯨魚肉,幾乎每位遊客都想嘗試,不過普遍的反應是「腥味很重」。春天是鯨開始成群結隊覓食的季節,也是漁民準備出海的時候。

「你的船被凍在海裡了?」「對啊。」

漁夫Joel開車帶著採訪團隊去看他的船,從碼頭往海面看去,一艘艘漁船卡在冰中間動彈不得。想上船,得走過結冰的海面。Joel說他每天都來看看,什麼時候可以出海。

「大概下週就可以開出去捕魚了。」

吃飯的傢伙被凍住,Joel卻一點都不擔心,他說按照過去幾年的經驗,不用到五月冰就會融了。他一邊整理魚叉,一邊用不太流利的英文描述討海生活是什麼模樣。

「這是捕鯨用的,平常6、7月到11月捕鯨,我也獵海豹,小口徑的槍打小海豹,大口徑的打大隻的。小海豹的肉比較嫩,給人吃。大隻的油多,拿來做狗飼料。」

Joel說,冬天時海冰減少,喜歡趴在冰上的海豹都逐冰往北遷徙,在峽灣區才看得到。不過最近這幾年只要出海,幾乎都有不錯的漁獲,而且捕魚的季節越來越長。

「我現在幾乎什麼時候都可以捕魚。」

格陵蘭漁獲有哪些?

資料來源:丹麥外交部


格陵蘭靠海吃飯,海產佔了出口商品總量的9成,隨著全球海鮮需求增加,漁業的重要性更甚以往。出口量最大的漁產,是被當地人稱做「粉紅黃金」的冷水蝦,第二名則是比目魚。但近幾年來,格陵蘭周邊的海水溫度,已經創下1960年以來最高溫紀錄。溫暖的海水,帶來大西洋黑鮪、鯖魚等很少出現在極區的魚類。現在光是每年的鯖魚漁獲量,就超過八萬噸。一船船滿滿的漁獲,讓目前是丹麥自治區的格陵蘭,從2015年起,經濟連三年成長。



格陵蘭海鮮產值

資料來源:Statistics Greenland


格陵蘭漁民都知道,豐收的代價是海冰逐年消退。格陵蘭漁業狩獵暨農業部長卡爾森說,全球暖化絕非一國能改變,政府該做的是調整政策,讓民眾在適應改變的同時,從中獲利。因此,近幾年來,格陵蘭政府鼓勵企業興建加工處理廠,出口經濟效益高的鱈魚片、冷凍蝦蟹等產品。光是2016年一年,格陵蘭出口到中國大陸的龍蝦及各種魚類,產值破新台幣13.2億元,為格陵蘭的漁民,帶來不一樣的生活革命。

陸地-失落的雪橇犬
「從來沒想過,坐狗拉的雪橇遊冰原,竟跟搭直升機一樣要簽切結書!」這是攝影連裕閔,在這次採訪過程中,最難忘的經驗。

雪橇場裡,十幾隻大狗看到車夫Jacob拖著雪橇走過,激動的跳上跳下,扯著鐵鍊嗚嗚叫,因為被選中拉雪橇,可是狗群中的最高榮耀。中選的七隻狗趾高氣昂站定位,聽到鞭子咻咻一揮,馬上往前衝。三個穿著厚重冬衣的成人,加上攝影器材,少說也有200公斤,對這些大狗來說似乎不成問題。

搭雪橇遊冰原聽起來愜意,但事實上,雪橇裡又硬又窄,還沒有安全帶。高速擦過雪堆時,整台雪橇先是飛起來,再重重摔落地面,一不小心就會彈出去。下坡更刺激,時速大概有70、80公里,雪橇裡的人只能奮力抓住手邊的任何東西保持平衡,半趟下來,全身又僵硬又痠痛。

格陵蘭犬是哈士奇的一種,跟台灣黑白分明的西伯利亞哈士奇一點都不像。淺色的厚毛和圓圓的臉,反而比較像秋田犬。溫和的外表下是尚未馴服的狼性,車夫不在旁邊,最好不要隨便伸手摸。由於之前曾有雪橇犬咬死孩童的意外,格陵蘭政府規定,雪橇犬進入市區一定得栓上牽繩,否則當局有權利當場射殺。

雪橇犬數量圖

資料來源:Statistics Greenland


格陵蘭犬生來就是要在冰上跑的,牠們的腳掌,能分辨冰層厚度,避開危險的區域。就算在零下幾十度的寒冷天氣,只要在雪裡挖個洞,用蓬鬆的尾巴蓋住口鼻就能休息,不過這樣的天賦,越來越派不上用場。

「小時候我們養了很多雪橇犬,每年拉著我們到結冰的海上打獵,但天氣變熱,海冰都沒了,雪橇沒有用,所以現在我們出門捕魚都開船。」

受訪的因努特年輕人說,以往家家戶戶都養狗的景象不復存在,根據官方統計,格陵蘭全島目前只剩下約15,000隻格陵蘭犬,大部分集中在伊路利薩特,因為只有觀光小鎮,才養得起這麼多狗。



海冰厚度圖

資料來源:NOAA


「我以前會到冰上兩三天,鑿個大概一公尺深的冰洞,把綁了很多鉤子的繩子放下去,但現在海冰很薄,所以不常出去了。」Jacob是當地的因努特人,他說以往格陵蘭冰封季長達半年,在永夜的冬季,他會乘著雪橇到海冰上捕魚,一去就是三、四天,跑得遠的時候,甚至連陸地都看不到,只有他跟狗群,在極光下度過漫漫長夜。但是近年來,海冰到了春季就時有時無,Jacob只知道現在的冰無法承受雪橇的重量,但是海冰到底變薄了多少?根據NASA公布的紅外線地圖,漁夫最常活動的峽灣,海冰平均厚度只有2公尺,有些地方甚至不到50公分,連人走都有危險,也讓雪橇犬慢慢的無用武之地,因努特人的傳統,也跟著消失了。

雪橇犬小檔案:

資料來源: iditarod.com.edu

格陵蘭由於地勢崎嶇開放,雪橇犬通常排成扇形隊伍,有較多空間全力衝刺,雪橇也比較穩。

阿拉斯加、育空地區多數林,雪橇犬排成直線隊伍,較能靈活穿梭狹窄的樹林間。

相關報導: 「氣候變遷不是災難!」 格陵蘭因暖化受惠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940201
格陵蘭融冰超出預期 等於5萬座帝國大廈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676131



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苦主:


獨角鯨


獨角鯨是海中的獨角獸,隨著海冰消融,像是虎鯨之類的掠食者入侵地盤,也讓獨角鯨的數量越來越少。


北極熊


北極熊已經成為氣候變遷指標性的動物,格陵蘭的民眾說,近年來很常看到北極熊出現棲地以南,誤闖人類地盤,遭到射殺。


麝香牛


提早融雪加上低溫,讓土壤變硬,挖不開冰層找食物吃,麝香牛越來越瘦。

陸地: 空空的超市
伊路利薩特市中心的超市裡,空空的貨架和排隊人潮,跟台灣大賣場瘋搶衛生紙的場景有點像。只不過格陵蘭的熱門搶手貨,是新鮮蔬果。

「排了大概兩個小時,他們好像每個星期六貨櫃才會進來,平常超市都沒人,貨一到大家都搶著去買東西。大家都在搶,一下就搶完了。」受訪的遊客,對超市內的景象也很驚訝。

水果區躺著唯一一條被壓爛的香蕉,蔬菜貨架也只剩下一堆空箱子。旁邊的冷凍庫倒是擺滿冷凍壽司、冷凍水梨,連烹調用的蔥,都是冷凍的。

「我們有個小小的溫室,種點番茄或是辣椒之類的,在這裡種作物真的很難。」民宿老闆Lars說,大部分的食物不是靠船或飛機運補,就是種在溫室裡。格陵蘭雖然是全球最大的島,但全境幾乎都是永凍土層,可耕地只佔千分之二,不過隨著氣候暖化,土裡的冰漸漸解凍,現在開始有農夫種植馬鈴薯、胡蘿蔔、大頭菜甚至蘋果,讓格陵蘭有機會成為真正的綠色之島。

「在格陵蘭的某些地方,農耕變得比較容易,因為冰川逐漸融化,再加上氣溫比較溫和,讓農夫的生活更容易了。」

冰川融化不只帶來農業蓬勃發展,還為水力發電廠注入了新活力。格陵蘭在80年代,主要的電力來源,是以石油為主的火力發電。不過全年冰封,連石油都得靠進口,1986年碰上沙烏地阿拉伯挑起的石油價格戰後,當地政府決定靠自己。看準國內地勢高低差大的優勢,政府陸續興建了五座水力發電廠。距離首府努克幾公里遠的布克斯水力發電廠,是格陵蘭最大、最老的水力發電廠。

「現在越來越多水流入河裡,所以國家水力發電公司認為,我們可以善用這些水,獲得更多電力。」

冰川專家說,近年來水力發電廠每年的供電量佔全島三分之二,政府還希望2030年時,水力發電輸出的電力,能供應全島九成的用電量。受暖化衝擊最大的格陵蘭,正學著和危機共存,希望成為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地區。

各國用電量小檔案:
美國水力發電比例:6.1%
德國水力發電比例:3.5%
日本水力發電比例:9%
台灣水力發電比例:1.4%
資料來源:美國能源部.德國聯邦經濟能源部.日本經濟產業省.台灣電力公司

天空- 壺穴危機
要看格陵蘭的壯闊冰川,搭直升機鳥瞰也是不錯的選項。伊路利薩特冰峽灣,由格陵蘭大冰川延伸到海灣,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。剛形成的冰山,在峽灣口層層堆疊成一望無際的白色波浪,遠處點點冰山在海中閃閃發亮,景象只能用不可思議來形容。

冰山體積有多大


「你可以看到從冰河崩落的冰進入峽灣,成為巨大的冰山,鐵達尼號沈沒前撞到的冰山,就來自這個峽灣」直升機駕駛Martin說,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已經很驚人,更不用提水下八到九倍的體積有多巨大。這些冰山往海外飄,在北緯40到45度的地方都不會融化。新形成的冰山擠壓在一起,還能防止冰雪快速流入海中。

不過Martin說,飛了十幾年的資深同事告訴他, 過去十多年來,地貌變化非常大。「冰川每年都一點一點地融化,像是我們飛過的冰河,通常這個季節一路結冰到海邊,但你今天看到了,冰只結了一半。」

直升機在距離冰河口35公里的地方降落,讓遊客下來走動拍照,Martin說雖然腳下感覺不到任何動靜,但這片冰川其實活躍的很,每天以35到40公尺的速度往海邊推進。這樣的速度算是正常,但是冰川底層的另一連串活動,卻讓全球科學家都很擔心。

根據紐約大學研究團隊發表的報告,格陵蘭的冰層表面融化後,冰水匯聚成洶湧的河流,順著地勢往低處沖刷。當流經地表稱作「壺穴」的孔洞,或是大面積的裂痕時,水流瞬間被吞噬,往下鑿出越來越深的洞,在幾百萬噸重的冰原下方,切出另一個冰下水流系統。有了水的潤滑再加上冰川的重量,很可能使大面積的冰川瞬間崩塌,滑入海中。這樣的例子,已經可以在格陵蘭東南部的冥界冰川看到。冥界冰川上最接近海岸的裂縫,寬度大約是金門大橋的3倍,深度100公尺,從2016年開始的一年間,已經向後退縮了兩公里,這些失去的冰融化後,不只造成海平面上升,還將稀釋海中的鹽分,導致海水密度降低,洋流活動減緩,進而影響到噴射氣流,就像電影《明天過後》上演的危機。

相關報導: 全球洋流模式恐崩解 北半球將進入冰河期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699118
「冥界冰川」流失10年最嚴重 格陵蘭驚人融冰紀實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focus/827413

融冰的航道

格陵蘭遊客分布

資料來源:tourismstat.gl


到格陵蘭旅遊,住宿費可不是小數目。這裡的民宿一房難求,不到3坪的房間,旺季一晚房價約台幣一萬元。大一點的房型除了一張雙人床,還隔出小小的樓中樓,只夠放一個床墊,把空間利用到極致。服務全部採自助式,因為人力實在太貴了。

「我想在這裡做個桑拿室,就可以一邊欣賞冰山,一邊蒸桑拿。」民宿老闆Lars是DIY達人,櫃子和椅子是他敲敲打打出來的作品,連桑拿室都是純手工。Lars老家在丹麥,他說自己愛上格陵蘭的美景,一待就待了四年。原本在淡季時,他會回丹麥過冬,探望家人,不過近年來觀光客大幅增加,淡旺季的區別不大。Lars說現在每天都有好幾班飛機起降,還出現以前沒看過的五星級郵輪。

根據丹麥觀光局的統計,可容納1200人以上的大型豪華郵輪,已經穩定增加到每年七到八艘。最近一次的大郵輪靠港,是2017年從阿拉斯加直航紐約的水晶郵輪寧靜號,這條經過格陵蘭的航線,是融冰中的西北航道。

遊客到格陵蘭玩什麼?

資料來源:TourismStatisticsReportGreenland

格陵蘭旅遊人數成長圖

資料來源:TourismStatisticsReportGreenland

西北航線

資料來源:IDB



西北航道從格陵蘭西部的巴芬灣,經過加拿大的北極群島,最後從美國阿拉斯加州北邊,進入白令海,是連結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捷徑。這條航道從16世紀以來就是有名的鬼門關,不少探險隊曾試圖穿越,下場都是迷失在冰中,全員慘死。因為航道上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群島,就像迷宮一樣,一不小心就走到岔路上,想原路折返,還可能遭到海冰圍困,無路可走。不過近年來全球暖化,這條死亡冰路漸漸打開,也讓各國看到航運經濟的契機。

以傳統歐洲到太平洋的距離來算,巴拿馬運河航線長26,186公里,繞過非洲好望角要走22,356公里,蘇伊士運河則是19,931公里,西北航道全長1,450公里,明顯短了很多,對海運公司來說,不但航程縮短至少一週,還可以避開猖獗的海盜,省下大筆銀子又安全。科學家估計到了2050年,西北航道就可以全年通航,加上西伯利亞沿岸的東北航道,等於打通了北冰洋,未來可能分別搶走巴拿馬和蘇伊士兩大運河的生意,重塑全球貿易佈局。

北極航道通航為人類帶來龐大利益,卻讓極區物種暴露在資源開發的角力戰下。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漁產,勢必吸引大型捕撈船隊,拖著大小魚蝦通吃的底拖網,將海底一掃而空,進而影響北極熊、海豹、鯨等動物的生存。「我們應該成立生態保護區,這麼做能提供許多生物一個避風港,也能限制在北極中心區域的開採作業,如漁業、石油、天然氣及礦石的開發。」綠色和平組織發言人Ben這麼說。不過目前為北極圈生態制定嚴格法律的進程十分緩慢,因為各國政府正忙著開打一場北極爭奪戰。

淡江大學戰研所所長李大中表示,目前全球共有8個國家,部分國土位於北極圈內,其中對西北航道主權爭得最厲害的是美國、加拿大和俄羅斯。加拿大單方面認定西北航道屬於該國的管轄範圍,把西北航道劃為本國內水。以前冰封的時候還好,不過未來一旦通航,加拿大一定會嘗試加強對於西北航道的掌控,如此勢必影響各國的經貿與航運利益,美國與俄羅斯必然強烈反對,甚至大陸也會出聲抗議。

其他的北歐國家,芬蘭、冰島、挪威和瑞典,算是和平共處,比較尷尬的是丹麥,它的本土距離北極圈其實還有一千多公里,都是靠著格陵蘭這塊自治管轄區,才能直接參與北極事務。不過位於西北航線上的格陵蘭,和各國的接觸機會已經開始增加,島上的豐富資源也因為融冰露出,受到各國關注。讓格陵蘭多了從丹麥獨立的籌碼。


相關報導: 拯救瀕絕北極熊 專家倡設「北極保護區」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940227
氣候變遷海冰大量消融 北極熊掙扎求生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760990
氣候暖化嚴重 北極熊棲息地年增23度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760565

延伸閱讀: 海洋生態復育 TVBS「潛」進珊瑚大三角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740571
直擊沙丁魚風暴 海洋暖化危及食物鏈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741273
直擊海中最大魚類 「鯨鯊餵食秀」天天上演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740937
菲國「鯊」出重圍 推長尾鯊永續生態旅遊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742730

獨立契機
2018年4月24號,格陵蘭舉行國會大選,不少人拉著雪橇或駕船,長途跋涉100多公里,投下神聖的一票。這次的七個候選人中,有六個人的政見,是完全從丹麥王國獨立。獲勝的中間偏左派政黨,主張循序漸進,尋求獨立,右派政黨則是喊出2021年就要脫(離)丹(麥)的口號。

格陵蘭礦產分布圖

資料來源:ec.europa.eu


格陵蘭2008年公投自治,希望以因努特人為主的島嶼,能真正由原住民統治,保存極地民族的特殊文化,並掌管島上的天然資源。2009年組成議會後,格陵蘭選出了自治總理。不過,由於地理位置實在太偏僻,格陵蘭不管是外交還是經濟都得依靠丹麥,每年從丹麥獲得約6億美元的經濟援助,更是佔格陵蘭政府年度預算三成以上。格陵蘭的GDP只有22億美金,沒有這筆錢,恐怕會成為全歐洲最窮的國家,這一直是反對獨立派的最大理由。

這個情況,因為全球暖化帶來改變。格陵蘭總理在選前,就積極率隊參加世界礦業展覽,更親赴大陸推廣極地旅遊。大陸也看準格陵蘭全球第二大的稀土蘊藏量,挹注源源不絕的熱錢,積極佈局。山東的盛和資源公司,認購格陵蘭礦物能源公司,發展稀土跟鈾的開採工程,還參與投標,打算協助格陵蘭擴建三個機場。

不過大陸的計畫可說是撞到了冰山,丹麥政府和格陵蘭總理協商後,在今年六月宣布,將由丹麥企業為機場項目融資。突然踩了煞車,是因為格陵蘭的戰略地位,隨著融冰更加關鍵。掌管格陵蘭外交事務的丹麥,憂心陸方打著出資建設的名義,擴大在北極地區的影響力,導致丹麥盟友美國的不滿。

美國在二戰時期,就曾經想用一億美金向丹麥買下格陵蘭;冷戰時期則是取得丹麥政府同意,在格陵蘭北部建立圖勒空軍基地,用來制衡前蘇聯。現在則是駐有第十二太空預警中隊,執行美國、加拿大和丹麥的北極聯合巡查任務。2013年俄羅斯正式部署北極部隊後,美國也進一步擴大在格陵蘭的軍事規模。

外資湧入,又身處北極重要的戰略地位,格陵蘭想獨立,應該不是太難的事。但這也代表著大量外籍勞工移入,勢必減少本地人的工作機會。國內經濟過度倚靠外資,也成為格陵蘭政府在尋求獨立之時,必須審慎思考的隱患。


相關報導: 美潛艦北極演習 訓練嚴寒氣候作戰能力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885414
暖化融冰開通航道! 強權搶進北極爭奪戰開打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871971

減緩與調適

海平面上升,你的家會被淹沒嗎?動手拉拉看。

資料來源:Climate Central


巴黎氣候大會時,各國領袖達成減碳共識,要將全球溫度上升的幅度,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。不過其實聯合國氣候小組,早在2013年的第五次評估報告中就警告,少於兩度簡直是不可能的事。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,已經破410ppm,全球升溫攝氏二度已是勢不可擋。

「如果我們無法適應逐漸升高的海平面,那麼所有住在沿海的人,都得再找新的地方住了。」氣候專家說,格陵蘭對全球暖化的態度是:「最好不要發生,但既然已經發生了,就得極力跟上改變的腳步,避免成為氣候變遷下的受害者。」減碳固然重要,但尋求與氣候變遷和平共存之道,才是務實的做法。

格陵蘭利用融冰發展水力發電、礦業及漁業,其實許多國家也有類似的因應計畫。太平洋島國馬紹爾,土地面積是台灣的千分之五,平均海拔高度只有2公尺,面臨著被海洋淹沒的惡夢。馬紹爾居民想出了用垃圾填海,與海爭地的方法,同時以環保材料打造獨木舟,永續發展當地文化。歐洲則是有自古以來就與水共生的荷蘭,為了因應劇烈變化的極端天氣,建築師在房屋設計中加入簡單的巧思,像是在屋頂鋪上厚草皮,冬暖夏涼;或是利用回收材料蓋房子,打造循環經濟等,都是各國可以借鏡的他山之石。

結尾:
氣候變遷,已經成為大眾再熟悉不過的名詞。TVBS採訪團隊在格陵蘭的新聞現場,卻能感受到全球暖化的深刻影響。搭直升機飛越綿延數千公里的冰川時,眼前景象其實讓人有「如此巨大的冰川,應該會永遠存在」的錯覺。直到隔天上午,原本前一天還遍佈海面的浮冰,一夕間全部消失。採訪中又聽到漁夫說,完全冰封的港口,一週內就能解凍,才強烈感受到融冰的危機有多麼迫切。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,對台灣人來說,似乎非常遙遠,但是在採訪團隊接續訪問高雄屏東低窪地區後,卻醒悟到,這樣的變化,終將影響到全球,包括遠在地球這端的台灣。


相關報導: 打造海洋永續 馬紹爾人打造綠能獨木舟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872309
海水上升國土消失中 馬紹爾群島的危機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871962
城市規劃新舊並存 荷蘭的建築哲學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679580
哥本哈根邁向永續 將成全球首座無碳城市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672491
丹麥最美綠建築「8號屋」 社會住宅也入住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672857
打造漂浮國家 玻里尼西亞另類生存之道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925321

延伸閱讀: 創新荷蘭新動力 TVBS直擊「循環經濟」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678626
西粟倉「百年森林」計畫 看日本式循環經濟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740567
為間伐材尋生路 西粟倉村「百年森林」計劃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740933
越南「永續咖啡館」 細菌分解雜質回收廢水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world/814803
憂開採石油破壞環境 帛琉捨金錢救環保
https://news.tvbs.com.tw/local/553880

TVBS x HTC VR看融冰 VR看融冰



格陵蘭:
TVBS《冰之島融化中—前進格陵蘭》特別報導,和hTC 虛擬內容中心合作,首度製作虛擬實境(VR)版的格陵蘭氣候變遷現況。您可以透過VR頭盔顯示器,進入虛擬的冰山場景。透過口白和動態數據,您可以了解北極地區融冰的問題多麼嚴重。再利用手上的手柄,選擇和TVBS記者一起登上賞冰船,觀賞壯闊的冰山。或是搭乘直升機飛越冰河,從高空俯瞰遼闊的冰原。最後跟著記者一起前往海邊,體驗海冰一夕消失的震撼感受。


台灣:
格陵蘭的融冰問題,勢必對四面環海的台灣造成影響。TVBS和hTC團隊深入走訪屏東縣,這裡多個臨海鄉鎮,早已因為地層下陷,提前感受到海水往陸地逼近的衝擊。您可以透過手上的手柄,和採訪團隊一起來到墾丁龍坑生態保護區,這裡全區原本都是海底的珊瑚礁,隆起後成為特殊的地景,但是海平面一旦上升,美麗景色將可能再次沒入水中。或是來到佳冬鄉焰溫村,讓村長帶您看看每年颱風肆虐留下的痕跡,最後走訪佳冬鄉仁和村,看看當地的居民,如何面對環境劇變。






專題製作名單:
TVBS新聞部國際中心:楊樺、林宏宜、連裕閔、朱芳儀、柯勝雄
TVBS網路新聞中心:江慧真
hTC虛擬實境內容中心:劉思銘、楊乃甄、黃瑴恒、廖茂詠、黃冠中、范子揚、鄧郁潔、陳廷豪

審校:
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所長 葉欣誠
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 所長 李大中
賴韋廷 廖翊君